第(2/3)页 “杨仲凯。” “丁必筠。” 两个年龄相近的中年人互相自我介绍,但在旁观者看来后者至少要老上十几岁。 丁必筠依然在秦岭脚下的试验基地工作,为了航天事业当地环保局思考再三后砍掉了一大片经济林,损失掉的经济效益由中央发放专项补贴。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里建起了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微波接受天线阵列,中央由不同高度的横置天线组成,外面围了一圈的环形抛物反射面。 杨仲凯赶来这里的时候2号微波试验基地才刚刚通过验收,丁必筠也难得有时间离开工地来迎接他。 一个多月前他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吸纳进了基地,专职工作就是组建宇宙社会学研究小组,研究星际文明的基本规范以及必须掌握的技术种类。 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小组正在慢慢填充语言学家、太空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甚至是退役军官,力图做好面对外星人的准备。 深感压力的杨仲凯也开始努力自学科学方面知识,很快对各个太空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到处深入观察体验。 “杨老师,你即将见到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丁必筠并未对杨仲凯的工作过于好奇,反正林老板总是有自己的理由到处撒钱,只要不缩减逐日工程的预算就行。 正好2号基地刚刚建成,正是他急切想要宣示成果的时候。 他自豪地指向窗外那些宏伟的白色钢结构建筑: “2号基地最高能够承受50兆瓦电力,你看到窗外的雪了吗?” 杨仲凯点头,秦岭脚下的森林在这个时节已经完全被皑皑白雪所覆盖,从建在山头上的基地看过去就是一片广阔的雪原,如果不戴上墨镜长时间看眼睛会很难受。 “那我告诉你,当赤乌三号向这里传输功率时,表层的这些雪都可能被蒸发掉,天线周围的温度都会上升好几度。” “赤乌三号?” “对,第二代逐日工程空间电能传输试验卫星,总功率超过2000千瓦,是赤乌一号的四倍!” 丁必筠从窗户看向天空,充满向往地介绍道: “赤乌一号的总功率不过400多千瓦,本来我们计划发射同样的赤乌二号与赤乌一号组网运营,但在新远公司的大力投入下……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的技术突破有多快,一个月的效率堪比别人一年! 我们的K2电池比起预期中提前了足足一半时间!然后他们只用了40天就制造好了搭载K2太阳能电池的赤乌三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