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 守备臣工心思各异 南京裁军拉开序幕-《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3)页

    徐琦能够理解皇帝,虽然说是父死子继,子不改父政。但问题是,宣庙的一切,都被恭让皇帝继承了。

    当今天子原来郕王府的一切,都是按照太祖的规定,由朝廷给付的,真谈不上继承了宣庙什么财产。

    至于府军前卫这种遗产,都在恭让皇帝手中。你现在让府军前卫去效忠皇帝,他们不肯,皇帝也不会相信。

    皇帝登基到现在,从来没有动过拉拢上直卫的想法,因为皇帝从一开始就很明智地认识到,拉拢也没用,这帮人养不熟。

    皇帝选择了撇开上直卫,另起炉灶单干,这点就是袁诚和徐琦互不相让的原因所在。

    徐琦作为朝廷大臣,不想如此决绝;袁诚作为内廷大太监,就只想取悦皇帝。

    想到这里,徐琦就开始在心里骂安国公徐亨,这是当今天子崛起之路上最大的助力。如果徐亨没有倒向当今天子,说不定恭让皇帝早复辟成功了。

    土木堡之变,六师丧尽,勋贵重创。

    当时大明剩下能打的勋贵和军队主要有三支:宁阳侯陈懋远征东南的大军,靖远伯王靖远征麓川的大军,以及兴安侯徐亨的陕西边军。

    其他的像什么辽东边军、山西边军,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陕西的甘肃、宁夏、固原等镇的边军,才称得上是精锐。

    徐亨一投靠效忠,皇帝不仅击败了瓦剌,而且彻底压制住了王骥、陈懋统领的大军。使皇帝得以慢慢拆分、削弱这两支忠于恭让皇帝的大军。

    一个月前的京师兵变,石亨、孙镗、刘永诚率领的一万五千京营大军被皇帝全部诛杀,一个没剩,这又是徐亨率领的由陕西边军组成的骁骑营干的好事。

    结果现在好了吧,袁诚铁了心要搞上直卫大裁军,背后是皇帝的意志。

    苦思冥想之后,徐琦向袁诚试探道:“袁公,您看啊,圣上之前命于尚书总督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调三万南京军队去镇压苗乱。

    要不咱们这样,先从上直卫中选三万军队去镇压苗乱。在剩下的上直卫中挑选三万精锐,组成六卫、三团营。

    咱们先小范围地试一试,用两三年时间看看效果,若是效果不错咱们再进行大规模地整编。那时候苗乱应该也平完了,将镇压苗乱的军队调回南京集中整编,也更合理一些。”

    袁诚摇摇头:“两三年?徐尚书是在开玩笑吗?今年就必须全部整编完成。

    而且大军暂时不必调去镇压苗乱,于尚书也不必去总督军务。

    前一阵子圣上已经派了右都御史王来去总督湖广、贵州军务。

    四川不太安定的播州宣慰司已经改隶贵州,剩下的部分则由四川巡抚韩雍负责。

    圣上早就已经有了安排,徐尚书就不必过于操心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