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姜维在确定了招生范围后,又继续向林川确定招生的年龄段: “老师,学校招收的学生,都需要多大年纪的?” 林川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 古时的孩子七八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十五岁就可以结婚,所以林川已经将学生的年龄范围划定在九岁到十四岁。 按照林川的计划,十四岁的学生学习三年,再去生产基地工作三年,六年时间足以胜任生产基地负责人的岗位。 现在负责生产基地的都是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傅,六年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去接手生产基地也是正好。 “招收学生的年级就定在九岁到十四岁之间。” 林川确定好招生年龄之后,接着开始安排招生相关的其他事宜。 “学校的学生离家住宿过远的,可以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还有就是优先招收如今在生产基地做工的工匠家的孩子。” “若是在生产基地做工三年以上,孩子免费来学校上学,两年以上免收住宿费,一年以上免收伙食费。” 为了能给生产基地的工匠们多一些照顾,林川便作出的上述安排。 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子承父业了,相信生产基地内的工匠都会把握住这次的机会的。 姜维把林川的安排都一一记在心里,接着林川开始说起招生宣传的安排: “目前学校只能招收三百名学生,伯约你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就先在生产基地内部宣传一下,若是招不满再从郡中挑选学生。” 现在汉中郡有生产基地四十八座,每座生产基地内大约有两百名工匠,也就是说在汉中郡中大约有一万名在生产基地工作的工匠和女工。 “学生明白,明日就开始进行招生宣传工作。” 姜维觉得这三百个学生的名额,恐怕都不够汉中生产基地内部消化的。 赵爽坐在一旁静静的听着林川和姜维对新学校的事务安排。 ‘第一批就招收三百名学生,汉中侯好大的手笔啊!’ 如今益州的人口刚刚才过两百万,这还是四年没有天灾人祸的结果。 汉中郡人口最多,可也只有五万多户,二十多万人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