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论政(上)-《大明的脊梁》
第(2/3)页
“恩,不错!杨铭确实没有说完,他在担心我等的承受力,不过有了这几句已经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均人口、平均自然死亡年龄、婴儿出生存货率、当地入学人数以及村学的开办......这些东西其实历朝也有人重视过,只是并没有像杨铭这样归纳总结,依我看吏部当可实施!”毛纪道:“不过。呵呵!老臣有些后悔让杨铭去贵州了,三年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三年之后......”
他没有说下去,正如他说的那样。三年会发生很多东西,这这段时间里足可以让一个热血奋进的年轻进士变成一个官油子。
“毛公这是哪里话?自古能臣非地方任职不可得,杨铭所表现出来的聪慧说是人中龙凤也并不夸大。这样的人正当加以打磨,否则的话再等上几年。等我等年迈不堪驱策之时这朝堂之上岂不又会成为青黄不接之势?别忘了,不仅是你我等人。朝中许多老臣都是三朝老臣早已年迈,假以时日这个问题会变得更为明显!不过老夫觉得杨铭这条关于教化的论策很有意思,教化者开于民智也!教谕、书籍普及、村学的建设这些都是培养人才的好事情,若是全国实行那么我朝人才之盛当超越古今!”说话的是蒋冕,他算是对杨铭的新法最为推崇的人,不仅是杨铭的能力,因为他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与杨延和等人不同,杨延和等人是实干派,而他却是投机π,他这种人最擅长的就是寻找机会和没有风险的政绩,杨铭的说言和思路显然已经大多数被证实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那么久完全可行。
身为阁臣,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六品的衔,如果不是还兼任一部尚书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职权,做到他们这一步的靠的就是威望、靠的就是身后的党羽,有了威望有了为他们摇旗呐喊的官员士绅他们才能政令通达做他们的阁老,但是如果没有威望、没有愿意为他们摇旗呐喊的人那么他们什么都不是。
可是威望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积攒出来的,这需要资历、需要长年累月的正确施政而来,可是那些摇旗呐喊的人却不一样,他们注重的更多的却是利益,只要有利益只要事情对他们有好处那么他们便会不惜一切的为你助攻。
杨铭的新思路虽然很多方面都对百姓有些照顾,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的是这些思路并不妨碍士绅以及官员群体的例疑似,甚至比如煤炭集团、驿票、货运等根本就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聚财而抛出的福利,从这里来看这样的方法那就是善政,无论是哪个阶层都会坚决的拥护。
至于数年后到底是不是会如同杨延和所担心的那样到时候商贾如潮,见利忘义之风盛行这却不是他们能想的了,到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大个子顶着,谁会咸吃萝卜淡操心?自家能占足便宜闷声发大财才是正理。
“只是!.....”杨延和叹息了一声,他又何尝没有看出来杨铭的这些点子的高明之处,可是高明归高明但是想要实施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只是我朝经过了前几次天灾然后又是兵祸,再加上江南、江浙那边倭寇的骚扰国朝根本就没有余力来实施这一切!”
“户部可是刚收到了烈酒、煤炭集团的两百余万两银子,这笔钱难道还少了?依我看虽然不能完全实施但是实施一部分也未必不可,比如医疗这方面我看就不错,如果以太医院选拨郎中用以施教然后下方各个州府再由他们培养那么不出数年这全国的医疗定然会更上一层楼,不仅如此我大明的丁口也定然上涨,这才是最该施政之地!”说话的是户部尚书王杲,他掌管明朝的全国户口、田赋、版籍、岁会、赋役实征等政策与政令对这医疗一事自然非常看中,正所谓人乃是国之根本,如果医疗得到改善新生婴儿出生存货率高、百姓对病痛有了足够的防范那么可以想象无论是种地还是做工那么必然都会有着更大的进步,而有了这些进步那么粮赋便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善循环,以点破面。
王杲对自己的话有些自得,作为一个老臣,作为一个正二品尚书他的话站在他的观点上来看已经是深有见地了。
可是,严嵩却说话了!
“王杲尚书此言有理!不过依下管看这郎中的教授却并不一定需要实施!”严嵩也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毕竟他有着地方官的经历,升迁上来的时间也是最近这些年的事情比起王杲虽说是资历略有不足,但是不得不承认,严嵩之所以在日后能够取代杨延和成为当朝首辅那也有着他非凡的一面,只见他道:“下官以为寻常百姓对医之所急无非是风寒、风热等常见病,对于这些病只需要陛下恩旨请太医院那边拿出两个成方便可,然后以这成方同传各个州府县镇如此便根本无需那么多郎中,更何况如果得了其他病其实对于那些百姓而言医治与否其实意义并不大!”
正如严嵩所言,如果是感冒头痛什么的一般百姓还医治的起,可是如果是什么哮喘、或是其他什么大病那么除了变卖家产之外几乎就根本只能等死,即使花掉全幅的身价也并不一定可以得到根治,是以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生命不久但是却并不愿意去看郎中!他们宁愿守着那点儿为数不多的家产传给子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