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司马光脑子里有现成的答案,当然是河南、河北、晋地、秦地。 结合上一个问题,他猜出来李长安的意思了,大宋承接大周,根本之地其实也是这四地。 那大宋做的对啊,厚养腹心之地,宽遇北方诸路,这难道跟今天的三冗有关系么? “再问相公,太宗北伐,匹马而还,继而大杀旧将旧臣,以文制武,这后续的结果是什么呢?” 后续的结果,当然是文臣上位,武将衰微,南国旧势力不动如山。 不对,忽然有一种危险的感觉从心中升起,可一时又想不明白是什么。 司马光整个人的呼吸都凝滞了,他感觉好像发现了些什么。 如果太宗北伐成功的结果是什么? 是收复燕云,然后筑关防守,携万胜之势再临长江,旧国臣属只能任新朝摆布。 正是北伐败了,而且败的蹊跷,太宗才不得不跟南国旧臣媾和,共同对付桀骜不驯的牙兵牙将。 他问我大宋的皇帝是谁的皇帝,又问我大宋的根本之地,还说了北伐...... 太祖本就得国不正,乃是军将推举,夺了大周江山。继而太宗继位,又害了赵德昭太祖一脉...... 军兵;文官;勋贵宗室! 通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枉我编书数百卷,居然一叶障目,没有看透这里的玄妙。 因为是被武将和军队推举篡国,所以太祖限制武将的同时,必须厚待军兵。 太宗被武将摆了一道,差点死在高粱河,回来稳定朝局,所以必须厚待文官,压制武将。 连续两任皇帝得国不正,只能厚待宗室勋贵,获得大家的支持。 通了,通了! 冗兵;冗官;冗费,原来根子就在这里。 不是我不聪明,不勤奋,实在是本人一直恪守儒臣之道,没敢往这个方向想。 原来就这么简单,天下有救了! 也不对啊,汉武帝刘彻之时,隋炀帝杨广之际,唐太宗天可汗时代,天下也没被钱财困到如此地步啊。 那时运河可没这么发达,南方米粮也没如此之多。 就大宋这点勋贵宗室、禁军厢军、几万朝廷官吏,就把天下吃穷了? 想来想去,还是摸不准,到底褃结在哪儿。 “今日并无六耳,你说我听,出了此门,我自当都是翻书看到的。”司马光认输了。 第(2/3)页